|
在线浊度检测仪长期停用(通常超过 1 个月)后,电极膜易干燥老化、管路易残留杂质、电路部件可能因环境影响出现性能波动,常规校准流程难以保障精度,需通过针对性预处理与强化检查,确保重新校准有效。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一、停用后预处理:恢复部件基础功能 预处理是消除长期停用影响的核心,需重点针对电极、管路与电路进行功能恢复。 电极活化与清洁:取出长期浸泡的电极(若未浸泡需先补水润洗),用专用电极活化液浸泡 24 小时,修复干燥的电极膜;活化后用无浊度纯水冲洗电极感应端,若表面有结垢、生物膜,用软毛刷蘸取中性清洁剂轻柔擦拭,再用纯水冲洗至无残留,避免损伤电极感应层;检查电极密封圈是否老化硬化,若出现裂纹或弹性下降,需更换新密封圈,防止校准液泄漏。 管路彻底清洗:拆卸仪器进样管路、检测池与排废管路,用纯水冲洗 3-5 次后,再用专用管路清洗剂(如弱酸性清洁液)循环冲洗 10 分钟,清除内壁残留的杂质与微生物;清洗后用纯水反向冲洗至流出液 pH 值中性,晾干后重新组装管路,确保接口密封严实,无漏液或死体积;若管路材质为塑料,需检查是否出现脆化、开裂,必要时更换同规格管路。 电路与电源检查:接通仪器电源前,检查电源线绝缘层是否完好,接口有无氧化;开机后让仪器预热 60 分钟(远超常规预热时间),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指示灯有无报错,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检测光源(若含光学辅助模块)、信号放大器等部件,若自检失败,需排查电路连接或联系厂家维修,确保电路系统稳定。 二、核心部件状态排查:排除潜在故障风险 长期停用后部件隐性故障易被忽视,需在校准前专项排查,避免校准失效。 电极性能检测:将处理后的电极接入仪器,用两种已知浓度的浊度标准溶液(如 10NTU、100NTU)进行预检测,记录电极响应时间与检测值偏差;若响应时间超过 20 分钟(常规≤10 分钟)或偏差>10%,说明电极老化严重,需更换新电极;若偏差较小,可通过延长活化时间或多次预校准改善性能。 检测池与光学部件检查:检查检测池内壁是否有划痕、腐蚀或污渍,若有顽固污渍,用无尘布蘸取无水乙醇轻轻擦拭;若仪器含光学辅助检测模块(如光源、检测器),需检查光源强度是否达标(通过仪器自带光源检测功能),若强度衰减超过 30%,需更换光源;检测器若出现信号跳变,需清洁检测窗口或重新校准信号参数。 阀门与泵体功能验证:测试进样阀、排废阀的开关灵活性,若阀门卡顿或关闭不严,需拆卸清洁阀芯,涂抹专用润滑脂;检查蠕动泵或计量泵的泵管是否老化、变形,若泵管出现裂纹或弹性下降,需更换新泵管,更换后测试泵的投加精度,确保校准液与标准溶液输送量准确,无泄漏或量差。 三、校准流程优化:强化基准与线性稳定性 长期停用后仪器检测基准易偏移,需优化校准流程,确保基准与线性关系可靠。 零点校准强化:选用新鲜制备的无浊度纯水(当天制备,电阻率≥18.2MΩ・cm)作为零点校准液,注入检测池后静置 15 分钟(常规 5-10 分钟),待电极与溶液温度完全平衡;启动零点校准程序,连续校准 2 次,若两次零点信号值偏差≤0.1%,说明基准稳定,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零点;若偏差超范围,需重新清洁电极与检测池,排查校准液是否污染,直至两次校准结果一致。 斜率校准扩展浓度点:常规校准选用 2-3 个浓度点,长期停用后需增加至 3-4 个浓度点(覆盖仪器全量程,如 5NTU、50NTU、200NTU、500NTU),确保线性关系覆盖更多工况;每更换一种浓度标准溶液,需用该溶液冲洗管路与检测池 3 次(常规 2 次),避免交叉污染;校准完成后,除验证相关系数 R²≥0.999 外,还需检查每个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准值偏差,若单个点偏差>5%,需重新校准该浓度点,排除溶液配制或操作误差。 温度补偿参数重新标定:长期停用后温度补偿系数可能失效,需在不同温度环境(如 15℃、25℃、30℃)下,用同一浓度标准溶液(如 50NTU)检测,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检测值,重新计算温度补偿系数;若仪器支持自动温度补偿,需通过校准程序更新补偿参数,确保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校准精度不受影响。 四、校准后稳定性验证:延长校准有效性 长期停用后仪器稳定性易下降,需通过多维度验证确保校准效果可持续。 连续稳定性测试:校准完成后,用中间浓度标准溶液(如 50NTU)连续检测 6 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若 RSD≤2%,说明仪器稳定性良好;若 RSD>3%,需排查电极接触是否良好、电路是否存在干扰,整改后重新测试。 长时间留样验证:选取一份实际水样(非标准溶液),在仪器上连续监测 48 小时,记录水样浊度变化趋势;若趋势平稳,无异常波动,说明仪器适应实际水样检测,校准有效;若波动剧烈,需检查水样预处理是否正常(如滤网是否堵塞),排除水样本身变化因素后,重新评估校准效果。 校准间隔缩短与跟踪:常规校准间隔为 1-2 个月,长期停用后首次校准完成,需将间隔缩短至 2-3 周,再次校准验证数据偏差;若偏差≤3%,可逐渐恢复常规校准间隔;若偏差超范围,需分析偏差原因(如电极性能下降、管路污染),制定针对性维护措施,避免频繁校准。 五、后续维护衔接:预防再次停用影响 校准完成后需建立短期维护计划,减少后续停用风险。校准后 1 周内,每日检查仪器运行状态与数据稳定性;电极若短期内无需再次使用,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而非纯水),定期更换保护液(每 2 周 1 次);管路需每周用纯水冲洗 1 次,防止杂质残留;仪器若需再次停用,需在停用前彻底清洗管路与检测池,排空残留液体,电极浸泡在保护液中,切断电源前保存校准参数,避免数据丢失。 综上所述,在线浊度检测仪长期停用后重新校准,需通过预处理恢复部件功能、排查隐性故障、优化校准流程与强化稳定性验证,才能确保校准精度可靠,为后续浊度监测提供准确数据支撑,避免因部件老化或基准偏移导致监测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