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氮测定仪通过特定试剂与水样中不同形态氮(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有机氮)的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统一可检测形态后定量,核心在于 “消解转化” 与 “显色检测” 两大环节。根据消解方式、检测原理的差异,常见测量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各方法在操作流程、反应机制上各具特点,适配不同检测需求。 
一、碱性过硫酸钾消解 - 紫外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是总氮检测的经典主流方法,核心通过碱性条件下的过硫酸钾氧化,将水样中所有形态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再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操作流程上,首先向定量水样中加入碱性过硫酸钾消解剂,密封后放入消解模块,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常为 120-124℃、0.11-0.13MPa)消解一定时间(约 30 分钟),使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全部氧化为硝酸盐氮;消解完成后,待水样冷却至室温,加入盐酸或硫酸调节 pH 至中性,消除碱性条件对后续检测的干扰。检测阶段,利用硝酸盐氮在特定紫外波长(220nm 为吸收波长,275nm 为参比波长)下的吸收特性,仪器通过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扣除 275nm 处的有机物吸收干扰后,根据朗伯 - 比尔定律与校准曲线,计算出水样中总氮的浓度。该方法氧化效率高、适应性强,能覆盖大部分水体类型,且试剂稳定性较好,是台式总氮测定仪的常用方法。 二、过硫酸钾消解 - 镉柱还原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在消解环节与前者一致,差异在于硝酸盐氮的检测环节引入镉柱还原反应,适用于低浓度总氮或含高有机物水样的检测。消解步骤与碱性过硫酸钾法相同,即通过高温高压将总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关键区别在检测阶段:消解冷却后的水样先通过镉柱,在酸性条件下,镉柱中的金属镉将水样中的硝酸盐氮还原为亚硝酸盐氮;还原完成后,加入磺胺与 N-(1 - 萘基)- 乙二胺二盐酸盐显色剂,亚硝酸盐氮与显色剂发生重氮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该化合物在 540nm 可见光波长下有最大吸收。仪器通过测定该波长下的吸光度,结合校准曲线计算出亚硝酸盐氮浓度,再根据还原反应的 stoichiometric 关系(1:1 还原比例),反推出原水样中总氮的浓度。由于引入镉柱还原,该方法对低浓度硝酸盐氮的检测灵敏度更高,且通过还原后检测可见光吸收,可减少高有机物在紫外区的吸收干扰,适合复杂基质水样的总氮检测,但需定期维护镉柱活性,确保还原效率稳定。 三、高温催化氧化 - 化学发光法 该方法采用高温催化氧化替代传统过硫酸钾消解,检测环节利用化学发光原理,适用于对检测速度要求较高或含难氧化有机氮水样的检测。消解阶段,水样与氧化剂(如过硫酸铵溶液)混合后,进入高温催化反应池(通常为 600-800℃),在催化剂(如铂、二氧化钛)作用下,水样中所有形态氮快速氧化为一氧化氮(NO),氧化过程无需高压,反应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约 10-15 分钟)。检测阶段,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被载气(如高纯氮气)带入化学发光检测器,与臭氧(O₃)发生反应,生成激发态的二氧化氮(NO₂*),激发态分子跃迁回基态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光强与一氧化氮浓度(即原水样总氮浓度)成正比。仪器通过光电倍增管检测发光强度,结合校准曲线计算总氮浓度。该方法消解效率高、检测速度快,且无需显色剂,减少试剂污染与干扰,但对催化剂活性要求高,需定期更换或活化催化剂,且仪器成本相对较高。 四、微波消解 - 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以微波加热替代传统电热消解,通过微波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加速氧化反应,适用于批量样品或需要快速消解的场景。操作时,向水样中加入碱性过硫酸钾消解剂,放入微波消解罐密封后,置于微波消解模块中,设定微波功率与消解时间(通常为 5-10 分钟),微波能量使消解罐内水样快速升温至 120-130℃,同时微波的非热效应促进过硫酸钾分解产生自由基,加速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氧化,转化为硝酸盐氮。消解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并调节 pH,后续检测环节与碱性过硫酸钾 - 紫外分光光度法一致,通过双波长紫外检测计算总氮浓度。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消解速度快、能耗低,且微波加热均匀,能减少局部过热导致的试剂分解,适合实验室批量样品检测,但需使用专用微波消解罐,且对水样体积有一定限制(通常为 5-20mL),避免消解罐内压力过高引发安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