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bod监测仪通过微生物代谢与试剂反应监测水体生化需氧量,长期或临时关机存放时,若防护不当易导致试剂变质、管路堵塞、部件受潮;重启时若检查不全面,可能引发检测数据异常或设备故障。需遵循 “规范关机防损伤、全面检查保稳定” 原则,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保障仪器存放安全与重启后运行可靠。 
一、关机前准备与存放防护 1、关机前核心操作 提前排空试剂舱内剩余试剂,尤其是易结晶、易腐蚀的显色剂与缓冲剂,用无离子水冲洗试剂管路 3-5 次,清除残留试剂(避免长期存放导致管路结垢);拆解预处理系统滤膜、滤网,用超纯水清洁后晾干,防止滤材附着杂质滋生微生物;反应池需注入无离子水浸泡 10 分钟后排空,重复 2-3 次,去除残留的微生物与反应产物,最后用压缩空气(压力≤0.3MPa)吹扫管路与反应池,确保无积水残留(避免低温环境下结冰损坏部件)。 关闭仪器主电源前,需完成数据备份,将历史监测数据同步至云端与本地存储设备,记录关机前仪器运行参数(如最后一次校准数据、反应温度设置);断开外接设备(如打印机、数据采集终端),整理电源线与数据线,避免线缆受压或缠绕导致破损。 2、存放环境控制 存放地点需保持干燥(湿度≤60%)、通风,避免高温(>30℃)、低温(<5℃)或阳光直射,防止电路元件受潮、试剂舱材质老化;户外存放的仪器需加装防雨防尘罩,基座垫高 10-15cm,避免地面积水渗入设备底部;若存放周期超过 1 个月,需在仪器内部(如电路仓、试剂舱)放置硅胶干燥剂,每月更换 1 次干燥剂,定期(每 2 周)检查设备外观,清除表面灰尘,确保舱体密封良好。 3、特殊部件防护 微生物培养模块(若仪器自带)需拆卸后单独存放,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无菌密封袋中,存放于 2-8℃环境(避免微生物失活或污染);电极类传感器(如溶解氧电极)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密封后存放于常温干燥处,禁止与其他硬物碰撞(防止敏感膜破损);备用试剂需按储存要求分类存放,避免与仪器同舱存放(防止试剂挥发物腐蚀仪器部件)。 二、重启前全面检查流程 1、外观与基础功能检查 重启前先清理仪器表面灰尘,检查外壳、舱门密封件是否老化、破损,若密封圈变形需及时更换(防止外界灰尘或水汽进入);检查电源线、数据线绝缘层,无破损后重新连接,确保接地电阻<4Ω(避免漏电或电磁干扰);开启主电源,观察仪器自检过程,重点关注光源稳定性、温控模块响应、数据采集终端连接状态,若自检报错,需优先排查线路连接或部件松动问题(如光学镜头松动、管路接口脱落)。 2、核心部件性能校验 管路系统需重新安装清洁后的滤膜、滤网,注入无离子水测试管路流通性,观察水样流速是否稳定(无明显波动或中断),若流速异常需检查管路是否堵塞(可通过压力测试排查);试剂舱装入新配制的 BOD 检测试剂,校准试剂液位传感器,确保加样泵加样量误差≤±2%(通过标准体积测量验证);反应池注入无离子水,启动加热模块,监测反应温度从室温升至设定值(通常 20-25℃)的时间与稳定性,温度波动需≤±0.5℃,若温控异常需检查加热元件或温度传感器。 3、微生物与试剂活性验证 微生物培养模块重启前需进行活性测试,将其接入仪器后,用标准 BOD 样品(浓度已知)进行检测,测量值与标准值相对误差需≤±5%(确保微生物代谢能力正常);试剂活性验证需通过空白实验与跨度校准完成,空白试剂吸光度需≤0.02,用不同浓度的 BOD 标准溶液(覆盖仪器量程)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0.999(确认试剂反应特异性与灵敏度);若验证不通过,需重新配制试剂或更换微生物菌种,排查是否因存放不当导致活性下降。 三、重启后试运行与记录 1、试运行与数据监控 重启后需进行 24 小时连续试运行,每 2 小时记录 1 次空白值与标准样品检测数据,观察数据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2%),若出现数据跳变或漂移,需检查管路密封性、试剂液位或微生物活性;试运行期间模拟实际水样检测,对比重启前后同一样品的检测结果,偏差需在仪器允许范围(通常 ±5%)内,确保仪器检测精度恢复。 2、记录与追溯管理 详细记录关机存放期间的环境参数(温湿度、干燥剂更换时间)、重启检查项目及结果(如自检报错处理、校准数据)、试运行数据,形成《关机重启台账》;将重启后首次校准数据与历史校准数据对比,分析仪器性能变化趋势,若发现偏差较大(如斜率变化超过 10%),需重新进行全量程校准,确保仪器长期监测数据的连贯性与准确性。 此外,若仪器存放周期超过 3 个月,重启后需联系厂家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维护,重点检查电路元件老化情况与微生物模块性能,避免因长期存放导致隐性故障,影响后续监测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