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在管网关键节点的监测设备(如在线余氯、浊度、pH 检测仪)、数据传输网络及后台分析平台,实现水质实时监控,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屏障。日常运维需围绕设备稳定性、数据有效性、系统连贯性展开,通过标准化操作消除潜在风险,确保系统持续发挥监测效能。 一、监测设备日常维护 现场设备巡检与清洁:每日巡检各监测点设备运行状态,检查仪器指示灯、显示屏是否正常,有无报警提示;每周清洁设备外壳与采样口,去除灰尘、水渍及管道附着物,避免污染采样环境;每月拆解预处理部件(如滤膜、采样管路),用超纯水冲洗或更换,防止堵塞导致采样中断;对电极类传感器(如余氯电极、pH 电极),每两周用专用清洁剂擦拭敏感部件,按要求定期活化,确保响应灵敏度。 设备功能校验与校准:按周期(余氯、pH 检测仪每 1-3 个月,浊度仪每 2-4 个月)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使用溯源至国家标准的标准溶液,依次完成零点校准与跨度校准,确保测量误差控制在仪器规定范围(通常 ±5% 以内);每月测试设备温控、搅拌等辅助功能,若带加热模块需核查实际温度与显示值偏差,超出 ±1℃时调整参数或检修;每季度对备用设备进行通电测试,确保故障时可快速切换,避免监测断档。 设备安全与防护:检查设备接地系统,确保接地电阻<4Ω,防止雷击或漏电事故;户外设备需加固防雨棚、遮阳罩,定期检查密封性能,更换老化密封圈,避免雨水、湿气渗入内部电路;对设备电源线、数据线接口进行防水处理,线缆敷设时做 “滴水弯”,防止液体顺线流入接口,引发短路故障。 二、水样采集与管理 采样点维护与优化:定期检查采样点位置,确保位于管网水流稳定段,远离死水区、管网末梢或阀门开关处;每月清理采样口滤网(孔径通常≤1mm),去除泥沙、杂质,防止堵塞影响水样采集;若发现采样点水质数据持续异常(如与周边监测点偏差过大),需评估是否因管网结构变化导致,必要时调整采样点位置,确保水样代表性。 水样质量管控:每日核查水样采集频率与体积,确保符合监测要求(如每小时采集 1 次,单次采集量≥50mL);检查水样预处理系统(如过滤、除干扰装置)运行状态,确保处理后水样浊度、pH 值符合仪器检测范围;若水样存在异味、颜色异常,需同步记录并分析原因,判断是否为管网污染,及时联动供水部门排查。 试剂与耗材管理:对试剂法监测设备,每日检查试剂储存舱温湿度(通常 5-25℃、湿度≤60%),观察试剂外观,浑浊、变质时立即更换;按试剂消耗速率提前储备,确保库存充足(至少满足 1 个月用量);定期更换采样管、试剂管等耗材,优先选用耐腐材质(如聚四氟乙烯),避免管路老化释放物质污染水样。 三、数据传输与分析保障 传输网络维护:每日检查数据传输状态,通过后台平台查看实时数据是否连续,有无丢包、延迟现象;每周测试无线传输模块(如 4G、LoRa)信号强度,信号弱时调整天线位置或加装信号放大器;每月检查有线传输链路(如网线、光纤)连接稳定性,接口处做好防尘、防潮处理,避免接触不良导致数据中断。 数据质量校验:每日对比各监测点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若出现数据跳变、无规律波动或持续不变,需排查是否为设备故障、传输干扰或水样异常;每周进行数据备份,将数据同步至云端与本地存储设备,备份文件按日期分类管理,保存期限不低于 1 年;每月生成数据质量报告,统计数据有效率(需≥95%),分析异常数据原因,形成改进措施。 平台系统维护:定期更新后台分析平台软件,修复漏洞,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每月清理平台冗余数据,确保系统运行流畅;测试平台预警功能,设置合理的水质超标阈值(如余氯≤0.2mg/L 报警),确保超标时能及时推送短信、邮件提醒,避免延误处置。 四、应急处置与记录 应急响应:建立设备故障、水质超标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响应流程(如设备故障需 1 小时内到场检修,水质超标需 2 小时内联动排查);储备备用设备、耗材及标准溶液,确保故障时可快速更换;若因管网突发污染导致监测数据异常,需立即暂停该区域采样,待污染排除后重新启动监测,并追溯污染期间数据有效性。 运维记录管理:建立《日常运维台账》,详细记录巡检时间、设备状态、校准数据、水样情况及故障处理过程;每月汇总运维记录,分析设备故障高发环节(如某类传感器频繁漂移),优化维护频率;每年对运维数据进行复盘,评估系统运行效能,提出设备升级、采样点优化等改进建议,持续提升管网水质监测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