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水质监测系统的采样头作为水样采集的核心入口,直接接触管网水体,长期运行中易因水体中的悬浮物、杂质、微生物黏泥或管道锈蚀物堆积导致堵塞。采样头堵塞会破坏水样采集的连续性与代表性,进而引发监测数据失真、设备故障等问题。准确识别堵塞表现,是及时开展清理维护、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需从采样流程、数据变化、设备状态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采样流量异常是采样头堵塞最直观的表现,需通过流量监测或观察采样状态识别。正常情况下,采样头在采样泵负压或管网压力作用下,能稳定吸入水样,采样流量符合系统设定值(通常为 50-200mL/min)。当采样头出现堵塞时,水样流通通道变窄,流量会明显下降:轻度堵塞时,流量可能降至设定值的 70% 以下,且波动幅度增大(如短时间内流量变化超过 ±15%);中度堵塞时,流量持续低于设定值的 50%,采样泵运行声音异常(如噪音增大、出现 “空转” 声),因泵体需克服更大阻力抽取水样,导致负载加重;重度堵塞时,流量接近零,采样泵虽正常运转,但无明显水样进入采样管路,甚至出现管路内水样倒流现象。部分配备流量传感器的系统会直接显示流量数据,若流量长期低于阈值或持续下降,可直接判断采样头存在堵塞风险。 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漂移或失真,是采样头堵塞的间接但关键表现。采样头堵塞会导致水样采集不充分或夹杂大量杂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一方面,堵塞导致水样流通受阻,采样管路内水样更新缓慢,出现 “死水” 现象,水样中的易变参数(如余氯、溶解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如余氯因挥发或反应浓度降低),导致检测值持续偏低且偏离实际管网水质;另一方面,若堵塞物(如悬浮物、微生物黏泥)随少量水样进入检测模块,会附着在传感器表面(如光学传感器镜片、电极),干扰检测信号 —— 例如,浊度传感器镜片被杂质覆盖后,检测值会异常偏高;pH 电极被黏泥包裹后,响应速度变慢,读数出现无规律漂移。此外,堵塞还可能导致水样中目标物质分布不均,如部分污染物被堵塞物吸附,使检测值忽高忽低,数据稳定性显著下降(如连续 10 次检测值的相对偏差超过 ±10%),与管网实际水质变化趋势脱节。 设备报警信号触发是采样头堵塞的重要提示,需关注系统报警类型与频次。现代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通常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当采样头堵塞影响正常运行时,系统会触发相应报警:若流量传感器检测到流量低于设定阈值,会发出 “流量过低报警”;若采样泵因负载过大导致电流异常升高,会触发 “泵过载报警”;若检测模块长时间未采集到足量水样,会出现 “采样超时报警”。轻度堵塞时,报警信号可能间歇性触发,且在系统自动清洗(如反冲洗)后短暂恢复;中度至重度堵塞时,报警信号持续触发,即使手动启动清洗程序,报警也无法解除。此外,部分系统会记录报警日志,若 “流量异常”“采样故障” 类报警频次突然增加(如单日报警次数超过 3 次),且排除采样泵故障、管路泄漏等其他因素后,需优先排查采样头堵塞问题。 采样管路与检测模块出现异常污染或损坏,是采样头堵塞的衍生表现。采样头堵塞后,水中的悬浮物、杂质无法被有效过滤(或堵塞物本身脱落),会随水样进入后续管路与设备:一方面,杂质在采样管路内堆积,导致管路内壁出现明显污垢,甚至形成 “结垢”,进一步加剧水流阻力,形成 “堵塞 - 污染 - 更严重堵塞” 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杂质进入检测模块后,会污染反应池、传感器探头或试剂管路 —— 例如,杂质进入光学检测池会遮挡光路,导致吸光度检测偏差;进入试剂管路会堵塞加样泵,影响试剂添加精度。若长期忽视采样头堵塞,还可能导致检测模块损坏,如杂质磨损电极表面、划伤光学镜片,造成不可逆的性能下降,增加设备维修成本。 采样头外观与结构异常,是直接判断堵塞的依据,需通过现场检查确认。定期现场巡检时,拆卸采样头观察其外观状态:正常采样头的进水孔(或滤网)通畅,无明显杂质附着;若采样头出现堵塞,进水孔会被悬浮物、黏泥或锈蚀物覆盖,滤网表面形成致密的污染层,甚至出现滤网破损、变形(因堵塞导致压力过大);部分采样头内部的导流结构会因杂质堆积出现通道堵塞,用清水冲洗时水流不畅,甚至出现局部积水。此外,若采样头材质为金属,长期堵塞可能导致局部腐蚀(因杂质与水体形成电化学腐蚀环境),出现锈迹或孔洞,进一步破坏采样头结构,加剧堵塞问题。 总之,管网水质监测系统采样头堵塞的表现贯穿 “流量 - 数据 - 报警 - 设备” 全链条,需结合直观的流量变化、间接的数据失真、提示性的设备报警及现场外观检查综合判断。及时识别这些表现并开展清理维护(如反冲洗、更换滤网、手动清理堵塞物),可有效避免堵塞对监测系统的持续影响,保障管网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