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的耗材直接影响测量稳定性,其更换周期需结合耗材特性、使用环境及维护水平综合确定。科学的更换周期既能避免因耗材老化导致的检测误差,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耗材浪费,需建立 “基础周期 + 动态调整” 的管理体系。 电极膜是核心耗材,更换周期需以透气性能为判断标准。常规工况下(清洁水体、连续运行),聚四氟乙烯膜的更换周期为 3-4 个月。膜的老化主要表现为透气性能下降:当标定斜率持续低于 90%(正常为 90%-110%),或清洗后仍无法恢复时,需立即更换。在高污染水体(含油脂、悬浮颗粒)中,膜易被堵塞或污染,更换周期需缩短至 1-2 个月,且每次维护需检查膜表面(若有附着物需用软布轻擦)。含藻类水体需每月检查膜状态,夏季藻类繁殖旺盛时,更换周期压缩至 1.5 个月,可选用带防生物附着涂层的专用膜(延长 50% 使用寿命)。更换时需注意:膜片需无褶皱、无破损,安装时均匀压紧(过紧会影响透气,过松易漏液)。 电解液的更换需根据电极性能衰减规律确定。基础更换周期为 2-3 个月,其失效表现为电极响应速度变慢(达到稳定读数时间超过 3 分钟,正常为 1-2 分钟)或零点漂移增大(超过 ±0.2mg/L)。在高温环境(水温>30℃)中,电解液蒸发与扩散速度加快,更换周期缩短至 1.5-2 个月,更换后需静置 30 分钟(让电解液充分浸润电极内部)。高湿度环境会导致电解液稀释,需每 2 个月更换一次,且电极接口需保持密封(加装防水密封圈)。电解液需选用专用配方(如氯化钾溶液),禁止混用不同品牌(避免成分差异影响电极电位),更换时需排空旧液并冲洗电极腔体(用新电解液冲洗 2 次)。 O 型密封圈的更换需预防泄漏风险。常规工况下,硅胶材质密封圈的更换周期为 6 个月,其老化表现为弹性下降(按压后无法回弹)或表面裂纹。在腐蚀性水体(如含氯、硫化物)中,需选用氟橡胶密封圈,更换周期仍为 6 个月,但需每月检查密封状态(若有渗漏痕迹需提前更换)。安装密封圈时需避免扭曲(否则影响密封性),可涂抹少量硅脂(专用食品级)增强密封性,同时清理密封槽内杂质(防止磨损密封圈)。密封圈需与电极型号匹配(尺寸误差≤0.1mm),禁止用普通橡胶圈替代(易被电解液腐蚀)。 过滤探头(前置过滤器)的更换需根据堵塞情况调整。在清洁水体中,50μm 孔径的过滤器更换周期为 2-3 个月;在高悬浮物水体中,需缩短至 1 个月,且每周需拆卸清洗(用清水反冲)。若发现进水流速明显下降(低于正常流速的 50%),即使未到更换周期也需立即更换,避免因水流不足导致测量滞后。过滤器材质需适配水样:酸性水体用 PVC 材质,碱性水体用 PP 材质,避免腐蚀破损。更换后需检查安装牢固性(防止脱落),并通过通水测试(无泄漏、水流顺畅)。 电缆接头与保护管的更换需保障信号传输。接头触点氧化或电缆老化的更换周期为 12-18 个月,表现为信号传输不稳定(读数跳变)或接头处腐蚀。在化工园区等腐蚀性环境中,更换周期缩短至 9-12 个月,可选用带镀金触点的防腐蚀接头(延长使用寿命)。电缆保护管(如不锈钢波纹管)出现破损或变形时需立即更换,常规检查周期为 6 个月,户外安装的电缆需加装防晒护套(延缓老化)。更换电缆时需注意:屏蔽层需可靠接地(接地电阻≤4Ω),弯曲半径≥5cm(避免内部导线断裂)。 耗材更换的辅助管理需配套规范。建立《耗材更换台账》,记录更换日期、耗材型号、使用时长及更换前后的电极性能(如斜率、响应时间),通过数据对比优化更换周期(如某区域膜片平均使用 3 个月则设定预警线为 2.5 个月)。新耗材需经质量验证(如膜的透气率、电解液浓度),禁止使用过期产品。更换后需进行标定(至少单点标定),确保检测值偏差≤±3%,并观察 24 小时运行数据(无异常波动)。同时储备常用耗材(库存为 3-6 个月用量),避免突发更换时缺货。 耗材更换周期的核心是 “预防性更换为主,状态评估为辅”。基础周期基于耗材平均寿命设定,实际更换结合使用环境与状态监测调整,通过定期检查(如每周巡检)提前发现老化迹象,避免因耗材失效导致仪器故障或数据失真。合理的更换策略可将仪器故障率控制在每月≤1 次,同时将耗材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实现 “稳定运行 + 经济高效” 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