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存在固定检测量程,当样品氨氮浓度超出量程上限时,易导致显色反应过度(如颜色过深无法比色)、检测值饱和失真,需通过科学稀释将样品浓度降至量程内,同时保障稀释过程无误差,确保最终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稀释方案需遵循 “精准定量、避免污染、分步操作、验证有效” 原则,规范各环节操作细节。 
一、稀释前准备工作 设备与耗材准备:提前备好符合精度要求的稀释器具,包括移液管(如 1mL、5mL、10mL 规格,需经校准,允许误差≤±0.02mL)、容量瓶(如 50mL、100mL、250mL,材质为玻璃或耐化学腐蚀塑料,刻度清晰)、无氨蒸馏水(需符合 GB/T 6682 中一级水标准,氨氮含量<0.02mg/L,避免引入空白干扰);准备无尘吸耳球、一次性手套、洁净样品瓶(用于盛放稀释后样品),所有器具需提前用无氨蒸馏水浸泡 2-3 次,晾干后使用,防止残留氨氮污染样品。 量程确认与稀释倍数估算:查阅仪器说明书明确检测量程(如 0.1-5mg/L、0.5-20mg/L),结合样品来源初步判断浓度范围(如工业废水氨氮浓度可能达几十至几百 mg/L),估算所需稀释倍数 —— 需确保稀释后样品浓度落在仪器量程的 30%-70% 区间(此区间检测精度最高),例如量程为 0.5-20mg/L 时,稀释后浓度宜控制在 6-14mg/L,若初步估算样品浓度为 200mg/L,则需至少 10 倍稀释(200mg/L÷10=20mg/L,接近量程上限,建议 15 倍稀释至 13.3mg/L)。 二、稀释操作核心原则 定量精准原则:移液管吸取样品时需垂直操作,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避免因操作角度偏差导致移液量不准;容量瓶定容时,先加无氨蒸馏水至刻度线下方 1-2cm,再用胶头滴管缓慢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平齐,定容后盖紧瓶塞,颠倒摇匀至少 10 次,确保样品与稀释剂充分混合,无浓度分层。 避免交叉污染原则:不同浓度样品需使用专用移液管与容量瓶,若共用器具,需在每次使用后用无氨蒸馏水反复冲洗 3-5 次,晾干后再用;稀释过程中避免样品洒漏,若不慎污染台面或器具,需立即用无氨蒸馏水擦拭清洁,更换污染的稀释液,防止低浓度样品被高浓度样品污染。 分步稀释优先原则:当所需稀释倍数超过 10 倍时(如 100 倍稀释),避免一次性稀释(易导致误差累积),需采用分步稀释法,例如 100 倍稀释可分为 “先 10 倍稀释,再取 10 倍稀释后的样品进行 10 倍稀释”,分步稀释时每一步均需严格按定量操作,且每步稀释倍数不宜超过 20 倍,减少单次稀释误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三、分步稀释操作流程 第一步:样品预处理(若需):若样品含悬浮物、浊度较高(如废水样品),需先经 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去除固体杂质,避免堵塞移液管或影响后续显色反应;过滤后的样品需立即进行稀释,防止放置过程中氨氮挥发或转化(如高温环境下氨氮易挥发,需在 25℃以下环境操作)。 第二步:首次稀释(以 10 倍稀释为例):用校准后的 10mL 移液管吸取 10.00mL 过滤后样品,缓慢注入 100mL 容量瓶中,用无氨蒸馏水冲洗移液管内壁 3 次,冲洗液全部倒入容量瓶(避免样品残留);向容量瓶中加无氨蒸馏水至刻度线,摇匀后得到 10 倍稀释液,标记 “稀释 10 倍,日期 XX”。 第三步:二次稀释(若需,以 10 倍稀释为例):若需 100 倍稀释,用 10mL 移液管吸取 10.00mL 首次稀释液,注入另一 100mL 容量瓶,重复上述定容摇匀步骤,得到 100 倍稀释液;每次稀释后需记录稀释倍数与操作步骤,确保可追溯,避免混淆不同稀释阶段的样品。 四、稀释后验证与检测 稀释有效性验证:取少量稀释后样品按仪器检测流程进行显色反应,观察显色颜色是否均匀、无异常(如无沉淀、无发黑),若颜色过浅(低于量程下限)或过深(接近量程上限),需调整稀释倍数重新操作,例如颜色过浅说明稀释倍数过高,需降低稀释倍数(如从 100 倍调整为 50 倍),确保显色效果符合仪器检测要求。 平行样验证:同时制备 2-3 份相同稀释倍数的平行样品,分别进行检测,若平行样检测结果相对偏差≤5%(符合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说明稀释操作精准、无明显误差;若偏差超过 5%,需排查移液管精度、容量瓶定容是否准确、样品是否混合均匀,重新进行稀释与检测。 空白对照校正:检测稀释后样品的同时,需做空白实验(用无氨蒸馏水代替样品,按相同稀释与检测流程操作),记录空白值,最终样品检测结果需扣除空白值,消除无氨蒸馏水、稀释器具残留等带来的系统误差,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通过上述规范稀释方案,可有效解决台式氨氮测定仪检测高浓度样品的量程适配问题,减少稀释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保障最终检测数据准确,为高浓度氨氮样品(如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的监测分析提供科学支撑,避免因稀释不当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