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总磷测定仪通过消解反应将水样中不同形态的磷转化为可检测的正磷酸盐,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浓度,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领域。规范的操作步骤是保障检测精度的核心,而严格的注意事项则能规避操作风险、延长设备寿命,需围绕样品处理、仪器操作、数据管理等维度构建标准化流程。 一、台式总磷测定仪的操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 操作前需完成设备与试剂的基础准备。首先检查仪器状态,接通电源后启动设备,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光源与检测器是否处于待机状态,运行仪器自带的自检程序,确认无故障报警后方可继续。其次准备试剂,按说明书要求配制消解液、显色剂等专用试剂,确保试剂纯度符合检测标准,且在保质期内使用;同时准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作为空白对照液,以及已知浓度的总磷标准溶液用于校准。最后处理实验器具,将采样瓶、比色管、移液管等器具用盐酸或硝酸溶液浸泡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烘干,避免器具残留杂质影响检测结果。 (二)样品预处理与消解 样品预处理是确保检测代表性的关键。取待检测水样,若水样中含有悬浮物或杂质,需用定量滤纸过滤,去除颗粒性干扰物质;若水样浑浊度较高,可适当稀释后再过滤,确保处理后的水样澄清透明。随后进行消解操作:按仪器规定的比例,将处理后的水样、消解液依次加入专用消解管中,盖紧管盖并摇匀;将消解管放入仪器的消解装置内,设置消解温度与时间(通常消解温度为 120-160℃,时间为 20-30 分钟),启动消解程序,待消解完成后,取出消解管置于冷却架上,自然冷却至室温,避免高温影响后续显色反应。 (三)显色反应与仪器校准 显色反应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待消解液冷却后,按说明书要求加入定量显色剂,轻轻摇匀消解管,确保试剂与水样充分混合;将消解管置于避光处,静置规定时间(通常为 10-15 分钟),完成显色反应,期间避免剧烈晃动或阳光直射,防止显色不完全或颜色褪去。同时进行仪器校准:将空白对照液倒入比色皿中,擦拭比色皿外壁(去除指纹与水渍)后,放入仪器的比色槽内,启动零点校准程序,待仪器显示零点稳定后,取出空白比色皿;再将总磷标准溶液倒入洁净比色皿中,放入比色槽,启动量程校准程序,输入标准溶液浓度值,仪器自动绘制 “吸光度 - 浓度” 标准曲线,校准完成后需确认曲线拟合度(通常要求 R²≥0.995),若拟合度不达标,需重新配制标准溶液并再次校准。 (四)样品检测与数据记录 样品检测需按流程规范操作。将完成显色反应的水样倒入比色皿中,擦拭外壁后放入比色槽,确保比色皿放置位置与校准时光路对齐;启动样品检测程序,仪器自动测量水样的吸光度,并根据校准曲线计算总磷浓度值,待检测结果稳定后,记录显示屏上的浓度数据。检测完成后,需重复检测 1-2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若多次检测结果偏差较大,需排查水样处理、消解或显色步骤是否存在问题,排除故障后重新检测。 二、台式总磷测定仪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安全防护 操作过程中需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消解阶段温度较高,取放消解管时需使用隔热手套,避免烫伤;配制与使用强酸、强碱类试剂时,需穿戴防腐手套与护目镜,若试剂不慎接触皮肤或衣物,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实验室内需保持通风良好,避免试剂挥发产生的有害气体积聚,同时配备应急洗眼器与喷淋装置,应对突发安全事故。 (二)试剂与样品管理 试剂与样品管理需严格把控。试剂需分类存储,强酸类试剂与显色剂需分开存放,避免发生化学反应;部分易挥发或易降解的试剂需密封冷藏保存,使用前需恢复至室温。水样采集后需尽快检测,若无法立即检测,需按标准要求加入固定剂并低温冷藏,且保存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防止水样中磷形态转化或微生物分解导致浓度变化。 (三)仪器与器具维护 仪器与器具维护能延长设备寿命。检测完成后,需及时清理比色槽与消解装置,用软布擦拭仪器表面污渍,避免试剂残留腐蚀设备;比色皿使用后需立即用稀盐酸溶液浸泡,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倒置晾干,禁止用硬质毛刷清洗比色皿内壁,防止划伤影响透光性。定期检查仪器光源强度与检测器灵敏度,若发现光源衰减或检测精度下降,需及时更换光源灯或联系厂家校准;仪器长期不使用时,需每月通电开机一次,保持电路系统稳定。 (四)操作规范性要求 操作需严格遵循仪器说明书与检测标准。移液时需使用校准合格的移液管,确保试剂与水样添加量准确,避免因移液误差导致检测偏差;消解温度与时间、显色反应时间需严格按规定设置,不得随意调整,防止影响反应效率;检测过程中若出现仪器报警,需先暂停操作,根据报警提示排查原因(如比色皿未放好、光源故障等),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检测,禁止在未解决故障的情况下强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