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总铅监测仪日常维护需以 “防故障、保精度、延寿命” 为核心目标,针对总铅检测中试剂易变质、部件易受污染、数据易漂移等问题,通过标准化的日常维护,确保仪器各模块运行稳定,检测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为水体总铅浓度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第一步:试剂管理与更换 试剂状态检查:每日开机前检查总铅检测所用试剂(如显色剂、还原剂、缓冲剂、铅标准溶液)的外观状态,观察是否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或异味,若存在异常需立即停用并更换新试剂;核对试剂配制日期与有效期,开封后的试剂需在规定使用周期内(通常 1 个月)用完,未开封试剂需按存储要求(避光、冷藏或常温)存放,避免因试剂变质导致检测偏差。 试剂管路维护:每周用去离子水冲洗试剂管路,清除管内残留试剂,防止溶质析出结晶堵塞管路;检查管路接口密封性,若发现接口漏液或管路老化(如管壁变硬、开裂),需及时更换密封垫片或同型号管路(优先选用耐酸耐碱的聚四氟乙烯材质);更换试剂后需执行管路排气操作,确保管路内无气泡,避免气泡影响试剂输送量准确性。 第二步:核心部件清洁与检查 检测单元维护:每 2 周对检测单元(如比色皿、光学镜片、铅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清洁。比色皿需用去离子水冲洗内壁,若有显色剂残留,可用稀硝酸(浓度 5%)浸泡后冲洗,避免使用硬质工具划伤光学表面;光学镜片用无绒超细纤维布轻轻擦拭,去除表面浮尘与雾滴,确保光路通畅;铅离子选择性电极需定期(每周)用专用清洁液擦拭敏感膜,去除附着的污染物,若电极响应迟钝,需用活化液浸泡恢复活性。 进样与反应部件检查:每周检查进样阀、蠕动泵、反应池等部件,清洁进样阀阀芯,去除残留样品与试剂,确保阀门开关灵活;检查蠕动泵泵管弹性,若泵管出现磨损、老化或弹性下降,需按周期(3-6 个月)更换;反应池需每月用去离子水清洗,去除内壁附着的沉淀,检查反应池密封盖是否完好,若存在密封间隙需更换密封圈,防止反应过程中试剂挥发或杂质进入。 第三步:定期校准与性能验证 周期性校准:每月进行一次单点校准(选用接近实际样品浓度的铅标准溶液),每季度进行一次多点校准(覆盖仪器检测量程),确保校准曲线相关系数≥0.999。校准前需确保试剂新鲜、管路通畅,校准过程严格遵循仪器操作手册,记录校准数据与结果,若校准偏差超允许范围(通常 ±5%),需排查试剂、部件或环境因素,重新校准直至合格。 性能验证:每日选取已知浓度的铅标准溶液进行性能验证,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偏差需≤±5%,若偏差超标,需及时检查仪器状态,必要时重新校准;每周对比同一样品的多次检测数据,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 需≤3%),确保仪器检测重复性良好,若重复性差,需排查进样量准确性或检测单元稳定性。 第四步:运行环境管控 温湿度调节:仪器运行环境需控制温度在 15-30℃,相对湿度在 40%-60%,避免温湿度剧烈波动导致试剂性能变化或部件受潮。配备温湿度记录仪,每日记录环境参数,若温度过高需开启空调降温,湿度超标需使用除湿机,同时在仪器柜体内部放置干燥剂,定期更换。 环境清洁与防护:保持仪器周边环境清洁,避免灰尘、腐蚀性气体或强电磁干扰(如大功率设备)影响仪器运行;仪器主机需定期(每周)用干燥软布擦拭外壳,清理通风口灰尘,确保散热通畅;若仪器安装于室外或潮湿环境,需加装防雨、防潮设施,防止雨水浸泡或湿气侵入内部电路。 第五步:数据与系统核查 数据记录与分析:每日核查仪器检测数据,记录数据变化趋势,若出现数据漂移、异常跳变或无响应,需及时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重新启动;定期(每月)整理历史数据,对比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分析仪器运行稳定性,若发现数据偏差逐渐增大,需提前进行维护与校准。 系统功能检查:每周检查仪器数据传输、报警、自动清洗等功能,确保数据能实时、准确传输至监控平台,无丢包、延迟现象;测试报警功能(如试剂不足、设备故障报警),确保报警灵敏有效;检查自动清洗程序运行状态,调整清洗时间与频率,确保清洗效果符合要求,避免清洗不彻底或过度清洗损伤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