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通过显色反应(如纳氏试剂法、水杨酸 - 次氯酸盐法)生成有色化合物,再通过比色测定吸光度计算氨氮浓度。水样中的悬浮物与色度易干扰光学检测过程,导致吸光度测量偏差,进而影响氨氮浓度计算结果。需明确两者的干扰机制,采取针对性消除方法,确保检测数据符合水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一、悬浮物对测定仪的影响 悬浮物(如泥沙、藻类、有机碎屑)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干扰检测,导致数据失真。一方面,悬浮物会散射或反射检测光线,减少有效透光量,使仪器误判吸光度升高,最终计算出的氨氮浓度虚高;若悬浮物分布不均,同一水样多次测量的吸光度波动剧烈,数据重复性差(相对偏差超过 ±5%),无法满足检测精度要求。另一方面,部分悬浮物可能吸附水样中的氨氮离子,导致参与显色反应的氨氮量减少,吸光度偏低,对应氨氮浓度检测值偏小;同时,悬浮物若在比色皿内壁沉积,会形成顽固污渍,长期使用会降低比色皿透光率,持续影响后续检测结果,加剧误差累积。 二、色度对测定仪的影响 水样本身的色度(如工业废水的有色物质、天然水体的藻类色素)会与显色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产生吸光度叠加,干扰浓度判定。若水样呈黄色、棕色等与显色产物颜色相近的色调,会直接增加背景吸光度,导致仪器测量的总吸光度包含 “水样本底色度吸光度” 与 “氨氮显色吸光度”,计算出的氨氮浓度偏高;若水样色度较深(如深褐色、深蓝色),可能吸收部分检测波长的光线(如纳氏试剂法常用 420nm 波长),改变显色产物的吸光度特性,导致校准曲线失效,检测数据失去参考意义。此外,色度物质若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可能生成新的有色物质或消耗显色剂,进一步破坏显色反应平衡,加剧检测偏差。 三、悬浮物的消除方法 针对悬浮物干扰,需通过预处理去除水样中的固体杂质,确保水样澄清。首先,优先采用离心分离法:将水样放入离心管,以 3000-5000r/min 的转速离心 10-15 分钟,使悬浮物充分沉降,取上清液进行检测,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大部分颗粒较大的悬浮物,且不影响氨氮浓度。其次,过滤法适用于颗粒较细的悬浮物:选用 0.45μm 孔径的微孔滤膜(需提前用无氨水冲洗滤膜,去除可能含有的氨氮杂质),将水样缓慢过滤,收集滤液用于检测;若水样悬浮物含量极高,可先通过定性滤纸进行初步过滤,再用微孔滤膜二次过滤,避免滤膜堵塞。此外,若水样含胶体状悬浮物(如藻类分泌物),可加入少量絮凝剂(如硫酸锌与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至 7-8,待胶体凝聚沉降后,再离心或过滤处理,确保水样彻底澄清后再进行显色检测。 四、色度的消除方法 消除色度干扰需通过脱色处理去除水样本底颜色,或采用空白校正抵消色度影响。其一,活性炭吸附法适用于有机色度物质:取适量水样,加入 0.1%-0.5% 的颗粒活性炭(需经无氨水处理,去除活性炭本身含有的氨氮),搅拌 30 分钟后过滤,活性炭可吸附大部分有机色素,降低水样色度;需注意控制活性炭用量,避免过量吸附导致氨氮损失。其二,空白校正法可抵消剩余色度影响:配制 “空白水样”(取与待测水样同体积的无氨水,加入与水样预处理相同的试剂,如絮凝剂、活性炭),按正常检测流程测定空白水样的吸光度,再用待测水样的吸光度减去空白吸光度,得到仅由氨氮显色产生的吸光度,消除色度本底干扰。其三,若水样色度极高(如深工业废水),可采用稀释法:用无氨水将水样稀释至色度对吸光度的影响可忽略的范围(通常稀释后水样色度≤10 度),再进行显色检测,稀释倍数需计入最终氨氮浓度计算,确保结果准确。 五、综合优化与验证措施 为确保消除效果,需结合预处理方法优化与检测验证。预处理过程中,需同步做空白试验(用无氨水模拟预处理流程,检测空白值),若空白值过高,需检查预处理试剂(如滤膜、活性炭)是否含氨氮杂质,更换合格试剂后重试。处理后的水样需目视检查澄清度与色度,确保无明显悬浮物、颜色澄清,再进行氨氮检测。检测完成后,用已知浓度的氨氮标准溶液(加入与水样等量的悬浮物或色度物质,经相同预处理)进行验证,若标准溶液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3%,说明消除方法有效;若偏差超标,需调整预处理参数(如离心时间、活性炭用量),重新优化处理流程,确保悬浮物与色度对台式氨氮测定仪的干扰被彻底消除,保障检测数据精准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