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测定仪通过化学试剂与水样中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结合比色分析实现 COD 浓度检测,其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严格遵循 “样品预处理 - 试剂配制与添加 - 消解反应 - 比色测量 - 数据记录与验证” 的步骤,把控每个环节的技术细节,确保检测过程高效、精准,满足水环境 COD 监测或工业废水质控需求。 一、检测前准备:奠定操作基础 检测前需完成仪器调试、试剂准备与样品预处理,消除前期干扰。仪器调试方面,需提前启动 COD 测定仪,预热 30 分钟 - 1 小时(具体以仪器说明书为准),待仪器光学系统、温控模块稳定后,进行零点校准 —— 用无有机物的纯水(如蒸馏水或超纯水)作为空白样,注入比色皿后放入仪器,执行零点校准程序,确保仪器基线稳定,吸光度或透光率读数归零。试剂准备需按标准方法配制所需试剂:包括重铬酸钾消解液(氧化剂,浓度按检测量程选择)、硫酸银 - 硫酸溶液(催化剂,促进有机物氧化)、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若需手动滴定校准),试剂需现配现用,配制过程中避免杂质污染,配好后储存于棕色试剂瓶(防止光敏试剂分解)。样品预处理需针对水样特性处理:若水样浑浊含悬浮物,需用 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去除颗粒物避免影响消解反应;若水样 COD 浓度过高(超出仪器检测量程),需用无有机物纯水稀释至量程内,记录稀释倍数;若水样含氯离子(会干扰重铬酸钾氧化反应),需加入硫酸汞溶液(掩蔽剂),按氯离子浓度计算添加量,确保完全络合氯离子。 二、试剂添加与样品移取:精准控制剂量 试剂添加与样品移取需严格按比例操作,确保反应体系配比准确。首先移取样品:用洁净的移液管吸取预处理后的水样(通常为 2-10mL,具体按仪器要求),缓慢注入专用消解管中,移液时避免移液管尖端接触消解管内壁,防止样品残留或污染;若为稀释水样,需准确记录移液体积与稀释倍数,便于后续结果计算。其次添加试剂:按顺序加入重铬酸钾消解液(固定体积,确保氧化剂过量)、硫酸汞溶液(若需掩蔽氯离子),轻轻摇匀消解管,使试剂与水样初步混合;再缓慢加入硫酸银 - 硫酸溶液(催化剂,注意避免溶液溅出,因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添加过程中可将消解管倾斜,让试剂沿管壁缓慢流入,减少局部过热导致的有机物挥发。试剂添加完成后,需检查消解管是否存在漏液、刻度清晰,若有试剂沾附在管壁,可用少量无有机物纯水冲洗管壁,确保试剂全部进入反应体系。 三、消解反应:控制温度与时间 消解反应是 COD 检测的核心环节,需精准控制温度与时间,确保有机物充分氧化。将装有样品与试剂的消解管放入 COD 测定仪的消解模块中,按仪器说明书设定消解温度(通常为 165-175℃)与消解时间(通常为 15-30 分钟),启动消解程序。消解过程中需确保消解管密封良好(使用专用密封盖,防止挥发性有机物逸出或外界杂质进入),消解模块温度均匀,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消解管破裂;同时不可随意中断消解程序,若仪器出现温度异常报警,需立即停止运行,排查故障后重新进行消解。消解完成后,需关闭加热模块,让消解管在消解模块中自然冷却至室温(约 20-30 分钟),不可直接用冷水冷却,防止温度骤变导致消解管破裂,或因冷却过快影响反应平衡。 四、比色检测:读取数据与校准 比色检测需在消解液冷却后进行,通过仪器光学系统测量吸光度,换算 COD 浓度。首先准备比色:将冷却后的消解管轻轻摇匀,确保溶液均匀无沉淀,若有少量沉淀(如硫酸银沉淀),需静置片刻待沉淀下沉,避免沉淀遮挡光路;用无绒布擦拭消解管外壁,去除水渍、指纹或试剂残留,确保管壁透光良好。其次放入仪器检测:将消解管放入比色皿槽中,确保消解管定位准确(与仪器光路对齐),关闭比色仓门,避免外界光线干扰;启动仪器比色程序,仪器会自动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或透光率),根据预设的标准曲线(需定期校准)换算出水样的 COD 浓度。若仪器支持空白校正,需同时测量空白样(无有机物纯水按相同流程操作)的吸光度,用样品吸光度减去空白吸光度,消除试剂本底值对结果的影响,提升数据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验证:确保可靠 数据处理与结果验证需规范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真实有效。数据计算方面:若水样经过稀释,需将仪器显示的 COD 浓度乘以稀释倍数,得到实际水样的 COD 浓度;计算过程中需保留有效数字(通常为 3-4 位),按检测标准要求修约结果。结果记录需详细记录检测信息:包括样品名称、取样日期、检测日期、水样体积、试剂批次、消解温度与时间、稀释倍数、仪器显示值、最终 COD 浓度、检测人员等,形成完整的检测记录,便于后续追溯。结果验证需通过质控措施确认:空白样检测结果需符合要求(通常 COD 值≤5mg/L),若空白值过高,需排查试剂纯度、消解管洁净度或仪器零点;平行样检测需取同一样品进行 2-3 次平行检测,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若 RSD≤5%,说明检测重复性良好;加标回收实验可选取部分样品,加入已知浓度的 COD 标准溶液(如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按相同流程检测,计算回收率(通常要求在 85%-115%),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回收率超出范围,需排查试剂活性、消解条件或比色误差,重新进行检测。 六、检测后清理:维护仪器与安全 检测后需做好仪器清理与试剂处理,保障仪器寿命与操作安全。仪器清理:关闭 COD 测定仪电源,清理消解模块残留的试剂或污渍,用湿抹布擦拭仪器外壳,保持仪器整洁;若消解管可重复使用,需用稀硝酸溶液浸泡(去除管壁残留有机物),再用无有机物纯水反复冲洗,晾干后存放备用;一次性消解管需按危险废物规定分类处理,不可随意丢弃。试剂处理:剩余试剂需密封保存,按特性分类存放(如酸性试剂与碱性试剂分开),远离火源与热源;过期或变质试剂需按环保要求处理,不可随意排放。同时需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关闭水源、电源,清理实验台面,确保无试剂残留或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COD测定仪的检测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步骤,从准备、试剂添加、消解、比色到数据处理,每个环节均需把控细节,减少人为误差与外界干扰。通过规范操作与质量控制,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为水环境质量评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监测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