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谱法有机物在线分析仪通过特定波长光谱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如吸收、散射)实现浓度监测,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地表水、市政污水等场景。其故障多与光学系统、进样流程、电气控制相关,需按 “现象定位 - 诱因排查 - 精准修复” 的逻辑处理,保障仪器持续稳定运行。 一、检测数据异常类故障:聚焦精度与稳定性 数据持续漂移或偏差:先排查光源稳定性,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查看光源强度(如氙灯、钨灯)是否在标准范围,若强度衰减(低于初始值 80%)需更换光源;再检查比色皿或流通池,若内壁附着有机物残留或水垢,用去离子水搭配专用清洗剂浸泡后冲洗,擦干后重新安装;若漂移仍存在,需重新校准(用标准有机物溶液做多点校准),确保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0.995,排除基线漂移影响。 数据波动频繁:优先检查进样系统,查看采样泵流量是否稳定(用流量计校准,偏差需≤5%),若流量波动需清理泵头杂质、更换老化密封圈;再排查水样预处理模块,若过滤器堵塞导致进水压力不稳,需更换滤芯;最后检查环境因素,若仪器靠近强磁场或振动源,需转移至稳定环境,或加装减震、屏蔽装置,避免干扰光谱检测信号。 二、光学系统故障:核心功能修复 无光谱信号或信号微弱:先检查光学部件连接,确认光源、单色器、检测器的线缆接头是否松动,重新插拔并紧固;再排查单色器,若内部光栅偏移或污染,需拆开清洁光栅(用无水乙醇擦拭),或调整光栅角度至信号恢复;若检测器(如光电倍增管、CCD)无响应,需检测供电电压,电压正常则更换检测器,确保信号转换功能正常。 光谱峰形异常(如峰展宽、偏移):检查入射狭缝与出射狭缝,若狭缝被灰尘堵塞,用压缩空气吹净;若狭缝宽度设置不当,按说明书调整至适配波长(如紫外区用窄狭缝、可见区用宽狭缝);再检查光路准直性,用准直仪校准光源与检测器的光路同轴度,避免光路偏移导致峰形畸变。 三、进样与预处理故障:保障样品传输与适配 进样中断或流速缓慢:排查采样管路,若管路弯折或被有机物结晶堵塞,需理顺管路或用溶剂(如乙醇、丙酮)冲洗疏通;检查预处理模块,若超滤膜或反渗透膜污染,需按说明书进行反洗或更换,确保水样顺利进入检测系统;若采样泵无动作,检查泵体供电与电机,电机故障则更换泵体,供电异常需修复电路。 样品污染或干扰:若水样中含悬浮物或气泡,需检查预处理的过滤与除泡装置,更换失效的过滤组件、清理除泡器;若存在共存物质干扰(如重金属离子影响光谱吸收),需在预处理环节添加掩蔽剂,或调整检测波长至干扰最小的特征波段,减少交叉干扰。 四、电气与软件故障:保障系统控制与数据传输 仪器无法启动或报错:检查供电线路,用万用表检测电源电压(如 220V AC)与接地电阻(≤4Ω),电压不稳需加装稳压电源,接地不良则重新连接接地线;若启动后报 “硬件故障”,查看主板指示灯状态,按故障代码排查对应模块(如光源驱动板、数据采集卡),更换故障部件后重启仪器。 数据无法传输或存储:排查通讯线路,若为有线传输(如 RS485、以太网),检查线缆接头是否松动、有无破损,重新连接或更换线缆;若为无线传输,确认信号强度与网络参数(IP 地址、端口号)是否匹配,调整天线位置或修正参数;若数据存储失败,检查存储模块(如 SD 卡、硬盘),格式化或更换存储介质,确保数据正常记录。 故障修复后,需用标准溶液验证仪器检测精度,连续运行 24 小时观察数据稳定性,确认无异常后恢复正常监测;同时记录故障现象、排查过程、修复措施,纳入运维档案,为后续同类故障处理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