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氮监测仪长期运行中,进样管路、反应池、光学组件等易因试剂残留、样品杂质沉积产生污染,不仅影响检测精度,还可能堵塞流道、缩短仪器寿命。清洁需遵循 “分部件精准操作、试剂兼容、安全规范” 原则,确保去污彻底且不损伤仪器,以下为具体清洁方法梳理。 一、清洁前准备:做好安全与设备检查 清洁前需先切断仪器电源与进样管路,关闭试剂储存单元阀门,防止清洁过程中液体渗入电路或试剂泄漏。检查仪器外观,确认外壳、接线端口无破损,重点查看进样口、反应池盖等易污染部位是否存在明显污渍或堵塞;准备专用清洁工具,如无尘软布、超细纤维棉签、专用管路清洗刷(刷头柔软无毛刺)、一次性耐化学腐蚀手套,同时根据仪器材质特性,准备适配的清洁试剂(如中性洗涤剂、稀盐酸溶液、超纯水),严禁使用强腐蚀性或强氧化性试剂,避免损坏塑料、光学部件。 二、进样管路清洁:保障流道通畅无残留 进样管路是污染高发部位,需按 “冲洗 - 浸泡 - 再冲洗” 流程清洁。首先用超纯水反向冲洗管路,去除管内残留样品与试剂,冲洗时间不少于 5 分钟,流速控制在仪器规定范围(通常为 50-100mL/min),避免流速过快导致管路压力过大。若管路内壁有顽固污渍(如有机物残留、试剂结晶),需用稀释后的中性洗涤剂(浓度 0.5%-1%)或稀盐酸溶液(浓度 1%-2%)浸泡管路 10-15 分钟,浸泡期间需间歇性通液,确保清洁试剂与管壁充分接触;浸泡后用超纯水反复冲洗管路,直至流出液 pH 值呈中性,最后用洁净压缩空气吹干管路内部,防止残留液体滋生微生物或导致试剂稀释。 三、反应池与比色系统清洁:消除显色干扰 反应池是试剂与样品反应的核心区域,清洁需兼顾去污与保护反应组件。先排空反应池内残留液体,用超纯水冲洗池壁 2-3 次,去除表面浮尘与试剂残留;若池壁有附着性污渍(如氨氮显色反应产生的沉淀、有机物膜),用无尘软布蘸取少量中性洗涤剂轻轻擦拭池壁,避免用力摩擦损伤池内传感器(如 pH 电极、温度传感器)。比色皿(或光学检测窗口)需单独清洁,先用超纯水冲洗光学面,去除表面污渍,再用超细纤维棉签蘸取专用光学清洗剂轻轻擦拭,不可使用硬布或尖锐工具,防止划伤光学涂层;清洁后用超纯水再次冲洗,倒置晾干,确保光学面无水印、无划痕。若仪器带自动比色系统,需同步清洁比色槽,用无尘布蘸取乙醇擦拭槽内灰尘与液体残留,避免影响光路传输。 四、试剂单元与管路清洁:防止试剂污染 试剂储存罐与输送管路需定期清洁,避免试剂变质或交叉污染。对于可拆卸的试剂储存罐,清空残留试剂后,用超纯水冲洗罐内壁 3-5 次,再用中性洗涤剂浸泡 30 分钟,浸泡后冲洗至无洗涤剂残留,倒置晾干后密封保存;不可拆卸的储存罐需通过仪器自带的 “试剂管路清洗” 功能,用超纯水循环冲洗管路,每次冲洗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试剂添加口与密封盖需用无尘布蘸取乙醇擦拭,去除残留试剂与灰尘,防止灰尘落入罐内污染试剂;密封胶圈若出现老化、变形,需及时更换,确保储存罐密封性,避免试剂吸潮或挥发。 五、清洁后检查与验证:确保仪器性能 清洁完成后需检查各部件状态,确认管路通畅无堵塞、反应池与比色系统无污渍、试剂单元密封良好。重新连接仪器管路与电源,开机预热后进行性能验证:用超纯水进行空白检测,若空白值稳定且低于仪器规定范围,说明清洁有效;用已知浓度的氨氮标准溶液进行检测,若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通常 ±5% 以内),表明仪器检测精度恢复正常。同时记录清洁时间、清洁试剂类型及验证结果,建立清洁档案;根据仪器使用频率制定清洁周期,通常建议每周进行 1 次常规清洁,每月进行 1 次深度清洁,若样品污染严重,需缩短清洁间隔,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