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测定仪长期停用(通常指停用超过 1 个月)时,若存放不当,易导致管路堵塞、部件老化、试剂残留腐蚀等问题,影响后续检测精度与仪器寿命。需从仪器清洁、部件保护、试剂管理、环境控制等方面制定规范存放流程,具体方法如下: 一、仪器全面清洁处理 存放前需彻底清洁仪器内外,去除残留试剂与杂质。首先清理检测系统,启动仪器清洗程序(或手动操作),用无氨蒸馏水反复冲洗检测池、加样管路(如蠕动泵管路、试剂管路),冲洗次数不少于 3 次,每次冲洗后需排空管路与检测池内水分,确保无试剂残留(尤其是纳氏试剂、水杨酸等易结晶或腐蚀性试剂,残留会堵塞管路或腐蚀部件);若检测池内壁有顽固污渍,可用软质清洁棉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轻轻擦拭,再用无氨蒸馏水冲洗干净,避免使用硬物刮擦。其次清洁仪器外部,用干净的湿布擦拭仪器外壳、操作面板及显示屏,去除表面灰尘与污渍,显示屏可涂抹专用屏幕保护剂防止老化;对于仪器通风口、接口处的灰尘,可用压缩空气(经干燥过滤)轻轻吹除,避免灰尘进入仪器内部影响电路。清洁完成后,打开仪器柜门(若有),放置在通风处静置 2-3 小时,确保仪器内部完全干燥。 二、核心部件专项保护 针对仪器核心部件(光学系统、加样系统、温控系统),需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光学系统方面,检测池需干燥后盖上专用防尘盖,防止灰尘进入污染光学镜片;若仪器配备可拆卸光学部件(如光源、比色皿),需按说明书步骤取下,用无尘纱布包裹后放入专用收纳盒,储存于干燥环境中,避免镜片受潮或划伤。加样系统方面,蠕动泵需卸下泵管,用无氨蒸馏水冲洗泵管内壁后晾干,检查泵管是否有老化、开裂,若存在损伤需更换新泵管后再存放;手动加样工具(如移液枪)需清洁后校准,调整至最大量程(减少弹簧疲劳),放入原包装或专用工具箱,避免剧烈碰撞。温控系统方面,需确保恒温模块(如加热片、温控传感器)处于常温状态,关闭仪器总电源前,确认温控系统已停止工作,避免长期通电导致部件损耗;若仪器有散热风扇,需清洁风扇叶片灰尘,防止下次启动时因灰尘堆积导致散热不良。 三、试剂与耗材规范管理 试剂与耗材需单独分类存放,避免变质或污染。首先处理剩余试剂,将仪器内未使用完的试剂(如纳氏试剂、显色剂、缓冲液)全部倒出,按危险化学品处理规范进行废弃(不可随意排放),试剂瓶需用无氨蒸馏水清洗 3 次后晾干,去除标签后分类存放或回收;标准溶液需密封后放入冰箱冷藏(0-4℃),但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保质期,下次启用前需重新标定浓度。其次整理耗材,未使用的滤膜、清洁棉、泵管等耗材需检查包装完整性,放入干燥、密封的收纳盒,避免受潮或污染;已开封但未用完的耗材,需标注开封日期,优先选择阴凉干燥处存放,防止老化或性能下降。此外,需清理试剂储存区,去除过期、变质的试剂与耗材,确保存放环境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四、存放环境严格控制 选择适宜的存放环境是保障仪器性能的关键,需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及周边条件。温度方面,存放环境温度需保持在 5-30℃,避免高温(超过 40℃)导致部件老化、塑料件变形,或低温(低于 0℃)导致管路冻裂、电路故障。湿度方面,相对湿度需控制在 30%-60%,若环境湿度较高,需在仪器周边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定期更换)或使用除湿机,防止仪器内部电路受潮短路、光学部件发霉,以及金属部件生锈。光照方面,需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长时间照射,可将仪器放置在阴凉处或用防尘罩覆盖,防止显示屏老化、塑料外壳褪色,以及光学镜片受光照影响性能。周边环境方面,存放区域需远离腐蚀性气体(如盐酸、氨气)、易燃易爆物质,避免仪器部件被腐蚀;同时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大功率设备、变压器),防止仪器电路受干扰;存放台需平稳、坚固,避免仪器倾倒或震动导致内部部件损坏。 五、定期检查与维护 长期存放期间需定期检查仪器状态,防止问题遗漏。每 1-2 个月需打开仪器柜门(或防尘罩),检查仪器内部是否有受潮、发霉、生锈迹象,若发现干燥剂失效需及时更换;检查光学部件、管路是否完好,无破损或老化。同时,需定期通电检查(每次通电 30 分钟左右),启动仪器基础功能,检查显示屏、按键、风扇等是否正常工作,避免长期不通电导致电容老化、电池亏电(若仪器有内置电池);通电后可再次启动清洗程序,用少量无氨蒸馏水冲洗管路,防止管路堵塞。每次检查后需记录仪器状态,若发现异常(如部件损坏、功能故障),需及时联系专业人员维修,避免问题扩大。此外,下次启用前需进行全面的性能验证,包括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溶液检测等,确保仪器精度符合要求后再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