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浊度检测仪进样管路堵塞会导致样品流通不畅,影响检测连续性与数据准确性,需通过系统化的处理流程清除堵塞物,恢复管路正常功能,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堵塞复发。 
堵塞的判断与定位是处理的首要环节。当仪器显示流量异常、压力升高或检测值持续漂移时,需排查进样管路是否堵塞。关闭仪器进样阀,拆卸管路接头,观察断口处是否有明显杂质堆积;若管路透明,可直接观察内部是否有颗粒物、生物黏附物或结晶堵塞。通过分段排查法确定堵塞位置,依次检查采样探头、预处理过滤器、连接软管及流通池入口,标记堵塞发生的具体区段,为针对性处理提供依据。 物理清除法适用于可溶性低的固体杂质堵塞。对于采样探头或过滤器处的堵塞,可拆下部件用高压水枪反向冲洗,水流压力控制在 0.2-0.3MPa,利用水流冲击力清除附着的泥沙、悬浮颗粒等杂质。若管路内存在纤维类杂质缠绕,可使用专用通管丝(材质为耐腐蚀金属或尼龙)缓慢插入管路,旋转推进至堵塞点,将杂质缠绕带出,操作时需避免用力过猛损坏管路内壁。对于弯曲部位的堵塞,可适度弯曲管路(需符合管路材质的弯曲半径要求),配合冲洗增强清除效果。 化学清洗法用于处理生物黏附或结晶类堵塞。针对微生物滋生形成的生物膜堵塞,配置 5%-10% 的次氯酸钠溶液,通过 syringe 缓慢注入堵塞管路,浸泡 30-60 分钟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利用氧化性破坏生物膜结构。若为钙、镁等盐类结晶堵塞,可使用 5% 的稀盐酸(或柠檬酸溶液)进行清洗,浸泡时间根据结晶硬度调整(通常 20-40 分钟),待结晶溶解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中和残留酸液,避免腐蚀管路。清洗过程中需确保化学试剂与管路材质兼容(如聚四氟乙烯管路耐腐蚀性强,橡胶管路需避免接触强氧化剂)。 管路疏通后的验证与维护不可忽视。重新连接管路后,开启进样系统,监测流量是否恢复至规定范围(通常 50-200mL/min),压力是否稳定在正常区间。运行仪器进行空白检测,观察读数是否稳定,连续测量 3 次空白值,相对偏差需≤2%,确认管路通畅且无残留污染。检查管路连接处是否密封良好,有无泄漏现象,必要时更换密封垫片。记录堵塞处理的时间、位置、堵塞物类型及处理方法,作为后续维护的参考依据。 预防措施是减少堵塞的关键。定期更换预处理系统的过滤器滤芯(建议每 1-2 周更换一次,具体频率根据水样浑浊度调整),滤芯孔径需与检测需求匹配(通常 5-10μm),拦截大颗粒杂质。设置自动反冲洗程序,每日在低流量时段启动反冲洗,利用反向水流冲洗管路及探头,防止杂质沉积。对于高浊度或高藻类水样,可在进样前增加预处理单元(如沉淀池、滤网),降低水样中悬浮物质浓度。每月对管路进行一次预防性清洗(交替使用物理冲洗和化学清洗),及时清除初期附着的杂质,避免形成顽固堵塞。 通过上述处理流程,可有效解决在线浊度检测仪进样管路的堵塞问题,恢复仪器的正常运行。结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堵塞发生率,保障在线监测的连续性与数据可靠性,为水质浊度监测提供稳定的设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