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式总磷测定仪通过消解剂将水样中磷转化为正磷酸盐,再经显色反应后用光学法检测浓度,核心依赖反应系统的洁净度、光学部件的稳定性及试剂的有效性。日常保养需围绕 “防污染、保精准、延寿命” 目标,覆盖仪器各模块,具体分为六大核心模块。 一、反应系统保养 反应系统是检测关键,需重点防范残留污染与部件老化。日常清洁:每次检测后,立即用超纯水冲洗反应管 / 比色皿 3-5 次,去除残留的消解液、显色剂,若检测高浓度样品,需用 5% 稀硝酸浸泡反应管 10 分钟后再冲洗,避免磷残留导致后续检测偏高;清洁后倒置反应管沥干水分,防止水珠影响光学检测。定期检查:每周查看反应管是否有划痕、破损,若管壁出现无法清洁的污渍或透光性下降,需及时更换同规格反应管;检查加热消解模块(如金属加热块)是否有样品溢出残留,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擦拭清洁,确保加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损坏反应管。 二、光学系统保养 光学系统直接影响检测精度,需定期清洁与性能核查。清洁维护:每 2 周用无绒棉签蘸取无水乙醇轻轻擦拭光源窗口(如 LED 灯、钨灯)与检测器接收端,去除灰尘、有机物残留,禁止用手触碰光学元件;若窗口有顽固污渍,可先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如 0.5% 洗洁精溶液)轻柔擦拭,再用乙醇二次清洁,确保光路透明无遮挡。性能验证:每月通过仪器自带的 “光强检测” 功能核查光源强度,若光强下降超过 15%,需检查光源是否老化(如灯珠发黑),及时更换新光源;每季度用标准滤光片校准波长精度,若波长偏移超过 ±2nm,联系厂家技术人员进行光路校准,避免波长偏差导致检测误差。 三、进样与管路保养 进样管路的通畅与洁净可避免样品交叉污染。日常维护:每日检测前,用超纯水冲洗进样管路(如蠕动泵管、进样针)5 分钟,清除残留样品;检测结束后,再次冲洗管路 10 分钟,若使用过含酸、碱的消解液,需用超纯水反复冲洗至管路 pH 中性,防止腐蚀管路。定期检查:每 2 周查看蠕动泵管是否有磨损、变形(如管壁变薄、出现压痕),若泵管老化需更换同型号泵管,更换时注意泵管安装松紧度,过紧易磨损、过松易漏液;检查进样针是否堵塞,若进样速度变慢,可用注射器抽取超纯水反向冲洗,或用细钢丝轻柔疏通(避免划伤针内壁),确保进样量精准。 四、试剂管理保养 试剂有效性是检测准确的基础,需规范存储与使用。存储要求:消解剂(如过硫酸钾溶液)、显色剂(如钼酸盐溶液)需按说明书存储,通常消解剂需避光冷藏(4℃),显色剂常温密封保存;禁止将不同试剂混合存放,试剂瓶标签需清晰标注名称、配制日期、有效期,过期试剂立即丢弃,不可继续使用。使用规范:每次取用试剂后及时盖紧瓶盖,避免试剂挥发、吸潮或污染;现配现用的试剂(如抗坏血酸溶液)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通常 24 小时内),未用完的剩余试剂需丢弃,不可留存至次日;取用试剂时使用专用移液管,避免交叉污染,移液管使用后立即清洗晾干。 五、校准与性能核查保养 定期校准与性能核查可保障仪器检测精度。日常校准:每 1-2 周进行一次单点校准,使用中间浓度的总磷标准溶液(如 0.5mg/L),若检测偏差超过 ±5%,需进行多点校准(覆盖仪器量程低、中、高浓度点),生成新的校准曲线,确保曲线线性相关系数≥0.999;每次更换试剂批次后,需重新进行空白校准与多点校准,排除试剂差异导致的误差。性能核查:每月使用质控样品(如标准参考物质)进行检测,若质控结果与标准值偏差超过 ±3%,需排查试剂、反应系统或光学系统问题,解决后重新核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重复性测试,对同一样品连续检测 6 次,相对标准偏差(RSD)需≤5%,若重复性不佳,检查进样系统是否稳定、反应条件是否一致。 六、环境与整体保养 适宜的环境与整体维护可延长仪器寿命。环境控制:仪器需放置在温度 15-30℃、湿度≤75% 的通风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靠近热源(如暖气、烘箱)或水源(如水槽),防止仪器受潮、过热或进水;工作台需平稳牢固,避免仪器震动导致部件移位。整体维护:每日清洁仪器外壳,用湿布擦拭表面灰尘、污渍,禁止用水冲洗仪器内部;每月检查仪器电源是否稳定,电源线、数据线连接是否牢固,插头有无氧化,若有氧化需用酒精棉擦拭清洁;每季度打开仪器侧盖(在厂家指导下),用压缩气罐轻柔吹扫内部灰尘(尤其是电路板、风扇),防止灰尘堆积导致电路故障或散热不良;测试仪器报警功能(如温度异常、试剂不足报警),确保报警及时准确,便于快速发现异常。 通过严格执行以上全面保养内容,可有效保障台式总磷测定仪的检测精度与运行稳定性,延长仪器使用寿命,为实验室水质总磷检测提供可靠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