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高锰酸盐监测仪作为水质化学需氧量(CODₘₙ)监测的重要设备,其检测原理基于高锰酸盐的强氧化性,通过定量分析氧化反应前后的试剂浓度变化,间接推算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核心逻辑围绕 “氧化 - 计量” 展开,需结合设备自动化流程实现连续、精准检测。 检测的核心是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在特定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监测仪会向水样中定量加入高锰酸钾标准溶液。高锰酸钾中的锰元素处于 + 7 价,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7 价锰被还原为 + 2 价锰(酸性条件)或 + 4 价锰(碱性条件),同时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分解。反应的完全程度直接影响检测精度,因此设备会通过温控模块将反应体系温度稳定在规定范围(通常为 100℃左右),并控制反应时间,确保氧化反应充分进行,避免因反应不彻底导致数据偏低。 反应后的浓度变化检测是原理落地的关键环节。氧化反应结束后,水样中剩余的高锰酸钾浓度会因与还原性物质反应而降低,监测仪通过光学检测模块(如比色法)或电化学检测模块(如电位滴定法)测量剩余高锰酸钾的浓度。以常用的比色法为例,高锰酸钾溶液具有特定的吸收波长(通常为 525nm 左右),其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剩余高锰酸钾浓度越高,吸光度越强;反之则吸光度越弱。设备会先测量空白溶液(不含还原性物质的纯水与高锰酸钾反应后)的吸光度,作为基准值,再测量水样反应后的吸光度,通过两者的吸光度差值,结合预先标定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参与反应的高锰酸钾量。 数据换算与结果输出是原理应用的最终环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参与反应的高锰酸钾量与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总量(即 CODₘₙ值)存在固定比例。监测仪内置的计算模块会依据反应方程式中的电子转移数,将消耗的高锰酸钾量换算为对应的 CODₘₙ浓度(单位通常为 mg/L)。同时,设备会自动扣除空白值(空白溶液中高锰酸钾的自然损耗),消除实验环境、试剂纯度等因素的干扰,确保结果准确。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精度,部分设备会在检测前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如过滤去除悬浮物、调节 pH 值至反应所需范围),避免杂质影响氧化反应或检测模块的信号识别,确保整个检测流程符合原理要求,输出可靠的监测数据。 整个检测过程由设备自动化完成,从水样采集、试剂加注、反应控制,到浓度检测、数据换算,形成闭环流程,既遵循高锰酸盐氧化还原的核心原理,又通过模块化设计规避人为操作误差,实现水质 CODₘₙ指标的实时、连续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