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感知污泥浓度的核心部件,长期接触高浊度、高黏性的污泥混合液,易附着污泥颗粒、生物膜及杂质,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数据漂移,甚至引发电极故障。日常维护需聚焦 “防污染、保性能、早排查”,通过规律性操作减少污染物累积,维持电极稳定工作状态,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一、日常清洁:防止污染物附着 日常清洁是电极维护的基础,需每日开展以清除表面污染物。首先,在仪器停机间隙,用清水(优先选用去离子水)轻柔冲洗电极探头,去除表面附着的松散污泥颗粒,冲洗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击电极敏感区域(如光学窗口、超声波探头),防止部件损坏;若电极表面附着黏性污泥或生物膜,可用软毛刷(如尼龙毛刷)轻轻刷洗,刷洗后再次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污泥残留。 对于光学类电极(如光散射法电极),需重点清洁光学窗口,可用蘸有酒精的无尘布轻轻擦拭窗口表面,去除油污与顽固污渍,避免影响光线透射与接收;对于电极电缆接口,需每周用干燥棉签清理接口处的灰尘与湿气,防止接触不良导致信号传输异常。清洁后需及时擦干电极表面水分,避免水分与污泥混合形成硬结物,增加后续清洁难度。 二、状态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每日需对电极状态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潜在故障风险。外观检查方面,观察电极探头是否有划痕、裂纹或破损,敏感区域(如膜层、窗口)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检查电极与仪器的连接是否牢固,电缆有无老化、破损或接头松动,确保信号传输通路正常。 性能检查方面,需观察仪器实时检测数据的稳定性:若同一工况下数据波动幅度超出允许范围,或电极响应时间明显延长,可能是电极污染或性能衰减导致,需优先进行彻底清洁,清洁后仍无改善则需进一步校准或检修;同时,对比电极检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定期同步检测),若偏差较大,需及时排查原因,避免因电极问题导致数据失真。 三、定期校准:维持检测精度 定期校准是保障电极检测精度的关键,需按规范周期执行。常规情况下,建议每 1-2 周进行一次单点校准,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污泥悬浊液(浓度接近日常监测范围),将电极浸入标准液中,待读数稳定后调整仪器,使检测值与标准值一致;每 1 个月需进行一次多点校准,选用 2-3 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液覆盖仪器检测量程,绘制校准曲线,修正电极响应偏差。 若监测污泥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如污泥含水率、黏度改变),或电极经过维修、更换后,需立即进行校准;校准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校准液温度(与实际监测水样温度一致),避免温度差异影响污泥颗粒分散性,导致校准误差。校准完成后需记录校准数据、时间及操作人员,形成完整的校准档案,便于后续追溯。 四、异常处理:避免故障扩大 日常使用中若电极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以防止故障扩大。若电极检测数据持续偏低或偏高,且排除清洁与校准问题,需检查电极敏感部件是否老化(如膜层失效、光学元件衰减),必要时联系厂家进行专业检测或更换;若电极出现 “无响应”“数据跳变” 等故障,需先检查电缆连接与供电情况,确认无问题后再排查电极内部电路,禁止自行拆卸电极,避免损坏核心部件。 处理异常时需做好记录,详细标注故障现象、发生时间、处理过程及结果,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同时,需储备备用电极,当故障电极无法及时修复时,可快速更换以保障监测连续性,避免因电极停用导致监测数据缺失。 综上,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电极的日常维护需贯穿 “清洁 - 检查 - 校准 - 异常处理” 全流程,通过规律性、规范化操作,减少污染物影响,维持电极性能稳定,确保其持续为污泥浓度监测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污水处理工艺优化与水质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