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氨氮测定仪的多点校准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核心操作,需通过覆盖仪器量程的多个浓度点建立校准曲线,确保不同浓度氨氮样品的测量精度。校准过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避免操作偏差影响曲线可靠性。 
首先确认仪器状态,开机预热 30 分钟以上,确保光源、温控等系统稳定运行,显示屏无故障提示。准备至少 5 个浓度梯度的氨氮标准溶液(如 0.1mg/L、0.5mg/L、1mg/L、5mg/L、10mg/L),覆盖仪器检测量程的 20%-100%,标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且无沉淀、浑浊现象。准备洁净的比色管、移液管等器具,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时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避免残留干扰物质。同时记录环境温度(15-35℃)和相对湿度(≤80%),确保符合校准条件。 按照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用校准合格的移液管准确移取标准溶液至对应比色管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后静置 5 分钟。每批次标准溶液需做空白对照(仅加去离子水),用于扣除背景干扰。若使用显色试剂(如纳氏试剂、水杨酸试剂),需按说明书要求的比例和顺序添加,避免颠倒加液顺序影响显色反应。加液后轻轻混匀,在规定温度(如 25℃±2℃)下避光反应规定时间(通常 10-30 分钟),确保显色完全且一致。 将显色后的空白溶液倒入比色皿,擦拭干净外壁后放入仪器检测位,对准光路标记,执行 “空白校准”,待读数稳定后确认保存,消除试剂本身的吸光度影响。随后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每个浓度点测量 3 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校准值。测量时确保比色皿放置位置一致,避免因光程差异导致误差。若仪器支持自动校准,需在操作界面输入各点的标准浓度值,由仪器自动记录吸光度并生成校准曲线;若为手动校准,需手动记录各点的吸光度值,后期通过专用软件或公式计算曲线参数。 仪器生成校准曲线后,需检查相关系数(R²)是否≥0.999,斜率和截距是否在仪器规定范围内。若某一浓度点的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超过 ±5%,需重新测量该点,排除操作误差;若多次测量仍超标,需重新配制该浓度标准溶液或更换显色试剂。校准曲线参数设置完成后,需用一个未参与校准的中间浓度标准溶液进行验证,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3%,确认曲线可靠后锁定校准曲线,标注校准日期和曲线编号。 将校准曲线参数(斜率、截距、相关系数)、各浓度点的实测值、空白值、环境条件、操作人员等信息详细记录于校准档案,存档至少 2 年。校准合格的仪器需粘贴校准标识,注明下次校准时间(建议每 3 个月一次,或更换试剂、仪器维修后立即校准)。使用后的比色皿需立即用稀盐酸浸泡,去除显色残留,避免色素附着影响后续使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多点校准流程,可确保台式氨氮测定仪的校准曲线准确可靠,为不同浓度氨氮样品的检测提供精准的量值溯源基础,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