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五日生化测定仪通过模拟微生物降解过程检测水体生化需氧量,其检测精度与设备稳定性依赖系统性维护。维护需围绕仪器核心组件、试剂状态、系统功能及环境适配性展开,覆盖日常清洁、定期校准、部件保养等环节,确保设备长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为 BOD 检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日常维护:保障基础运行状态 日常维护需聚焦易污染、易损耗部件,每次检测后及时处理,避免问题积累。首先清洁检测容器(如 BOD 培养瓶、溶氧瓶):检测完成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容器内壁,去除残留水样与试剂,若有顽固污渍(如生物膜、有机物残留),可用软毛刷蘸取中性洗涤剂轻柔刷洗,再用纯水冲洗 3-5 次,晾干后倒置存放,防止灰尘落入;避免使用强腐蚀性清洁剂,防止容器内壁受损影响溶氧测定。其次维护溶氧电极(若仪器自带):每次使用后用纯水冲洗电极膜表面,去除附着的水样杂质,用无绒布轻轻擦干,检查电极膜是否完好(无破损、无气泡),若膜表面出现划痕或污染严重,及时更换新膜;电极不用时需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防止电极干燥导致性能衰减。此外,清洁仪器表面与操作面板:用湿抹布擦拭仪器外壳,去除灰尘与试剂残留,操作面板若有污渍,用蘸取少量酒精的抹布轻轻擦拭,避免液体渗入仪器内部损坏电路。 二、定期维护:强化核心部件性能 定期维护需按周期(建议每周或每月)开展,重点校准关键功能与保养易老化部件。一是溶氧检测系统校准:每月使用标准溶氧溶液(如饱和溶解氧水、零氧溶液)对溶氧电极进行两点校准,调整仪器读数至标准值,若校准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通常 ±0.1mg/L),检查电极保护液是否失效、电极膜是否需要更换,或联系技术人员检修仪器光学模块;同时校准温度传感器,确保温度检测精度(误差≤±0.5℃),避免温度偏差影响 BOD 计算结果(BOD 值与水温密切相关)。二是培养箱温控系统维护:每周检查培养箱内温度均匀性,将温度计放置在培养箱不同位置,监测 24 小时内温度波动,若局部温差超过 ±1℃(BOD 培养需稳定在 20℃±1℃),清理培养箱内散热孔灰尘,检查加热 / 制冷元件是否正常工作,必要时更换温控模块;定期清洁培养箱内壁,去除冷凝水与杂质,防止微生物滋生污染样品。三是管路与阀门保养:若仪器带有自动进样或试剂添加管路,每月用纯水冲洗管路,清除管内残留试剂或生物黏附物,检查管路是否老化、破裂,阀门是否开关顺畅、无泄漏,若管路出现硬化或阀门密封性下降,及时更换同型号配件,确保液体传输通畅。 三、试剂管理:保障试剂活性与安全 试剂维护需贯穿储存、使用全流程,避免因试剂问题影响检测。首先规范试剂储存:BOD 检测常用试剂(如稀释水、接种液、营养盐溶液)需按特性存放 —— 稀释水需现配现用,未用完的稀释水密封后 2-8℃冷藏,存放不超过 24 小时;接种液需储存于阴凉避光处,定期检查微生物活性(如通过空白试验验证,空白 BOD 值需符合标准要求),活性不足时及时更换;营养盐溶液(如磷酸盐缓冲液、硫酸镁溶液)需分装于棕色瓶,避免光照导致成分分解,储存温度控制在 15-25℃,超过保质期后强制更换。其次试剂使用管理:每次取用试剂时使用专用移液器具,避免交叉污染;开启后的试剂瓶需及时盖紧瓶盖,防止挥发或吸潮(如缓冲液吸收二氧化碳导致 pH 值变化);定期检查试剂外观,液体试剂若出现浑浊、变色、沉淀,固体试剂若结块、潮解,立即停用并更换新批次试剂。 四、故障预防与记录:降低停机风险 故障预防需通过环境控制与状态监测实现,同时做好维护记录。一是环境控制:仪器需放置在通风良好、无阳光直射的实验室,避免靠近热源(如暖气、烘箱)或强电磁干扰源(如大功率电机),防止温度波动或信号干扰影响仪器性能;实验室相对湿度控制在 40%-60%,潮湿环境易导致仪器电路受潮或电极性能下降,可在仪器周边放置干燥剂,定期更换。二是状态监测与记录:每次使用仪器前检查各指示灯、显示屏是否正常,开机后执行自检程序,确认无报错信息;建立维护档案,详细记录每次维护日期、维护项目(清洁、校准、试剂更换、部件维修)、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通过历史记录分析设备故障规律,提前更换易损耗部件(如电极膜、管路),减少突发停机;若仪器出现频繁报错或检测数据重复性差,及时联系售后检修,避免故障扩大。 综上所述,BOD 五日生化测定仪的维护需兼顾 “日常清洁、定期校准、试剂管控、故障预防”,通过精细化操作确保仪器各组件性能稳定、试剂活性达标,从而保障 BOD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水体有机污染评估、污水处理效果监测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