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藻在线分析仪作为水体生态监测的核心设备,其传感器的灵敏度直接决定了蓝绿藻浓度检测的准确性。由于长期工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传感器极易受到藻类附着、生物膜滋生和水质腐蚀的影响,科学的保养措施是维持设备性能的关键。 一、日常清洁机制 每日需对传感器光学窗口进行两次基础清洁,采用专用硅胶刮片轻拭表面,去除附着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对于高藻密度水体,应启用自动清洗装置,设置每 2 小时一次的高压水流冲洗,水压控制在 0.2-0.3MPa,避免因压力过大损伤光学元件。每周进行深度清洁时,将传感器浸入 5% 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浸泡 15 分钟,彻底分解生物膜后用超纯水冲洗至中性,确保光学通路无散射干扰。 二、敏感元件防护 传感器的荧光探测模块需避免强光直射,日常存放应置于遮光保护套内。每月检查光学透镜的密封性,若发现密封圈老化(出现裂纹或弹性下降),需及时更换同型号氟橡胶密封圈,防止水样渗入电路模块。对于采用浸没式安装的传感器,每季度需检测电缆接头的防水性能,可涂抹专用硅基密封胶增强防护,避免因受潮导致信号漂移。 三、环境适应性维护 在水温剧烈变化的水域(昼夜温差超过 10℃),需每周检查温度补偿模块的校准参数,确保测量值不受温度波动影响。当水体 pH 值低于 6.5 或高于 8.5 时,应缩短清洁周期至每 12 小时一次,并每月用 pH 缓冲液(7.00 标准液)进行一次校准修正。对于含高浓度悬浮物的水体,建议加装前置过滤装置,滤网孔径选用 50μm,既保证蓝藻细胞通过,又能拦截大颗粒杂质。 四、性能验证与记录 每两周需用标准蓝藻悬浮液(浓度 10^4 cells/mL)进行一次性能验证,记录荧光响应值的偏差应控制在 ±7% 以内。建立完善的保养台账,详细记录每次清洁时间、使用试剂批号、校准数据及异常情况处理结果。当发现连续三次测量偏差超过阈值时,需检查光源强度是否衰减,必要时更换激发光 LED 模块,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保养体系,可使蓝绿藻在线分析仪的传感器寿命延长 30% 以上,数据准确率维持在 90% 以上,为水体富营养化预警和生态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