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新技术应用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5-01-16 17:18:36   访客:364

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进行实践探索。以下是对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新技术应用与实践探索的详细阐述:

黑臭水体污染治理

一、新技术应用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混凝沉淀:使用混凝剂(如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吸附过滤:利用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物质。

化学氧化:通过臭氧氧化、芬顿反应等化学氧化技术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提高水体可生化性。

生物处理技术

微生物修复:建设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等设施,利用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可以投加生物复合酶等生物制剂,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的吸附、分解、转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这通常通过建造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生态设施来实现。

生态修复技术

底泥清淤:减少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减少内源污染。清淤后的淤泥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作为生态护岸用土、经济作物或园林营养土。

生态护坡:采用生态材料和技术对河道岸坡进行改造和加固处理,提高河道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加强河道两岸的绿化工作,提高河道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引进适宜的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藻类等),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二、实践探索

污染源控制

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生态养殖等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实现雨污分流。完善污水处理厂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采用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技术手段快速改善水质。

结合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恢复水体生态平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长效管理机制建立

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对河道周边区域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水质的问题。

推动公众参与,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等方式激发公众的环保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

三、案例分析

以常德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例,该市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四大举措,因地制宜制定简单可行、落地生效的治理措施,创新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项目覆盖82个行政村的8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水域水体面积11.3万平方米,覆盖行政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试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形成了科学、可持续、可实施和易推广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规范,受益人口达24万人。

黑臭水体污染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污染源控制、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以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实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


返回

© Copyright 2023 迈德施科技 版权所有

首页

关于迈德施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